首頁> 高等繼續(xù)教育大學生在線> 自考動態(tài) > 正文

在職人員自考有哪些好處呢?

對于已經走出社會,難以再重返校園的上班族來說,如果想要提高自身的學歷,增強自己的競爭力,獲取一個自考本科是非常必要,也非常有用的。一般而言,參加自考的考生都想提升自己,改變自己的現狀。改變的途徑有很多種,但是,其中最為省事、有效的辦法就是提升個人的學歷,在人人都“本科”的現實背景下,自己也至少為本科,才不會輸在“起跑線”上。

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980年起,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以下簡稱“高自考”)至今已走過了35個年頭。35年來,作為創(chuàng)新之舉的高自考,為高考落榜生、渴望求知的人等提供了受教育機會,同時也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fā)展,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促進學習型社會的建設做出了貢獻。

自考助力低學歷者突破職場瓶頸

自考是一項“寬進嚴出”的考試,雖然入門門檻不高,但考試卻比較嚴格,必須一門門考下來才能取得證書,這一過程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毅力。然而即使如此,仍有很多在職人士報名考試,究竟是什么對他們有這么大的吸引力?調查顯示,學習形式靈活(69.98%)、社會認可度高(42.12%)是考生心目中高自考最突出的優(yōu)勢。此外,自考學習時間短(40.51%)、專業(yè)選擇面廣(31.81%)、學費價格低(29.63%)這三方面的優(yōu)勢也被學員們所認可。

曾經,在職人士參加自考的目的大多是為考取學歷證書,獲得升職加薪的機會,然而,在學習方式逐漸多元化的今天,也有部分考生拋掉了功利性的學習目的,通過自考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水平,進行自我提升。

據調查結果顯示,自考生參加自考最主要的兩個目的是提升學歷水平(57.56%)和為升職加薪做準備(20.87%);但同時,也有13.62%的學員參加高自考的主要目的僅僅是為了學習更豐富的知識;其余還有7.96%的學員選擇高自考是為了學習第二專業(yè)的知識,獲取雙學歷。

一個不得不正視的現實是,如今,學歷仍然是職場重要的“敲門磚”。有很多自考生都坦言,由于缺少一紙文憑,在參加自考前他們都遭遇過因學歷不夠而被心儀崗位拒之門外的情況。因此,在他們看來,高自考對改變職場命運尤其重要。本次調查中,有78.05%的自考生明確表示,高自考學歷有助于自考生突破職場瓶頸、獲得晉升。

在參加自考的人群中,高中、高職和大專、專科的學生占據主流,分別占整體自考生的比例為23.06% 和43.74%。然而,在自考學員中也不乏一些擁有了本科及本科以上學歷的學員,分別占比為13.19% 和1.12%;其余為中職、中技和初中及以下學歷的人群,占比分別為11.99% 和6.9%。由此可見,高自考在構建學習型社會方面所發(fā)揮的優(yōu)勢也不容小視,它正在吸引越來越多已經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參與學習。

高自考去功利化成為新趨勢

數據顯示,到2012年時,25歲以下考生比例已達到80%,成為高自考的主力軍;而35歲以上考生的比例則降至不足3%,年輕化已成為自考生群體的典型特征。到2012年時,考前學歷為“中職/中技”的考生比例已降至10%;而考前學歷為“大專/??啤钡目忌壤齽t增加至2012年的60%左右,逐漸成為自考生的主流;而考前學歷為“本科”及以上的考生比例則呈逐年增長趨勢,這一點在本次調查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曾幾何時,自考似乎只是人們單一滿足學歷需要的代名詞,人們對自考趨之若鶩的背后,多多少少帶有些教育功利性的色彩。而如今,越來越多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青睞自考,已不僅僅是滿足于打破職場瓶頸或獲得晉升,而是希望通過這種便捷的學習途徑獲得深造、進修和提升;有不少學員表示,參加高自考就是為了獲得更豐富的知識或掌握第二專業(yè)的知識,由此可見,高自考去功利化正成為一個新的趨勢特征。


1
意向表
2
學習中心老師電話溝通
3
查看評估報告
1、年齡階段

18~23周歲

24~32周歲

33~40周歲

其他

2、當前學歷

高中及以下

中專

大專

其他

3、提升學歷目標

工作就業(yè)

報考公務員

落戶/居住證

其他

4、意向學習方式

自學考試

成人高考

開放大學

報考所在地
*
*
*
已閱讀并同意
《用戶服務協(xié)議》

111
授權院校
×
關閉
編輯推薦

1、凡標注中國教育在線原創(chuàng)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中國教育在線及本文鏈接。

2、本文鏈接:http://gpbevug.cn/ceici/e2-zikao-235544.s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國教育在線報道,請發(fā)郵件到jijiao@eol.cn告訴我們。

免責聲明:

1、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xié)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本站協(xié)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yè)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

相關資訊

專題指導

`